
在阿拉斯加的美俄峰会上,特朗普提议给乌克兰一份“北约式”的安全保障,普京表面没反对,却立刻加了一句:“中国也要在其中。”普京的逻辑很简单:美欧的承诺,俄罗斯根本不信,如果中国也写在担保国名单里,至少能让天平显得平衡。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、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中国一旦写进担保条款,就意味着必须承担责任。对俄罗斯来说,这是个稳赚不赔的选择,既能减少美欧的优势,又能让中国替自己分担外交压力。
但这算盘未必合中国心思,担保并不是一句话的事,而是一种军事政治承诺。普京当然清楚,可他孤立得太久,不得不想办法把中国拉下水。 俄罗斯的记者在外交部例行发布会上当场提问:中国愿不愿意出任担保国?毛宁的回答不长,却足够意味深长:“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上的立场是一贯和明确的,我们会继续以自己的方式劝和促谈,推动危机的政治解决。” 一句“以自己的方式”,其实就是把担保问题轻轻推开了。 没有说答应,也没有直接拒绝,而是强调政治解决,对俄罗斯这不是难堪的否定,对乌克兰和美欧,这也不是站队俄罗斯的信号,中国留的是外交上的余地。
中国的选择背后有现实考量。 担保意味着未来的责任,而现在的谈判连雏形都没有,双方还在博弈要价,贸然入局只会被当替罪羊。更别说这场冲突本质上是美俄之间的较量,中国若真的站到担保位置,就等于卷入他们的零和对抗。 中方宁愿保持中立,继续劝和,这才是最符合国家利益的做法。 事情还没过去,拉夫罗夫在8月20日又把话题抬了上去,他提出参考2022年伊斯坦布尔草案,让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一起担保乌克兰安全。中国的名字再一次被摆在桌面上。
可这回轮到乌克兰亲自拆台。泽连斯基在21日接受采访时公开拒绝中国的担保。他的话说得很直接:“中国在冲突初期没有帮助我们阻止战争,还通过开放无人机市场间接协助了俄罗斯。我们不需要这样的担保。” 这话甩得很重,可细究起来漏洞不少。冲突爆发后,中国确实提供过人道主义援助,也一直进口乌克兰粮食,至于无人机,中国早就严格管控军民两用物资出口,从未向俄罗斯提供过军援。
相反倒是有些欧洲国家,通过第三方偷偷把无人机转交给乌克兰,泽连斯基的指控显然带着情绪。 对他来说,这不是单纯的情绪,而是一种战略姿态,乌克兰真正想要的担保,只能来自美欧。 任何把俄罗斯或中国拉进来的方案,都会让他觉得是稀释、是掣肘,泽连斯基索性直接拒绝,把乌克兰的安全彻底押宝在西方。 从这场交锋看,中国没答应才是最明智的。
泽连斯基说“中国从未支持乌克兰”,表面像是批评,实际上却反证了中方的立场——没有卷入、没有选边、没有落进陷阱。 对乌克兰来说,这可能是一种遗憾,但对中国来说,这是保留主动权。等到局势真正走到需要大国兜底的时候,中国的中立,才会成为别人求之不得的资源。 如果假设中国当初真的点头答应担保,局面会完全不同。 首先乌克兰不会因此改变对中国的怀疑态度,他们依旧只会信赖美欧。哪怕签字担保,一旦未来冲突再起,中国立刻会被指责“没尽责”,成了矛盾焦点。
其次,俄罗斯会把中国视为天然盟友,把更多外交压力推过来。美欧则会借机炒作“中国支持俄罗斯”的叙事。这样一来,中国不但丢掉了中立形象,还会背上沉重包袱。 更麻烦的是,担保意味着军事责任,乌克兰要的是“北约模式”,即任何攻击乌克兰的行动都要触发担保国反击。真要如此,中国就必须在美俄冲突中被迫站队,哪怕不出兵,也要承诺行动。这完全背离了中国“不结盟、不对抗”的战略原则。 所以说没答应不是冷漠,而是智慧,因为在这场棋局里,最危险的不是不参与,而是被别人硬拉进来,替别人背锅。今天泽连斯基的拒绝,反而让这一步棋看得更清楚:站在劝和的位置,远比当一个不被信任的担保者要有价值。
九龙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